有的酒醅在发酵过程中出现问题,蒸馏出来的酒的口感不佳,可以采用再蒸馏一次来改善,这也就有了白酒的第二次蒸馏,也叫复蒸。二次蒸馏的注意要点:如果是用木甑蒸酒,底锅要彻底洗净,然后加水,甑篾也需要用水冲净。
制作蒸馏水,地将普通水加热到沸腾使之汽化,再冷却汽化水,变为液体的水,即成为(一次)蒸馏水。
由麦类制成的麦芽威士忌是采取单一蒸馏法,即以单一蒸馏容器进行二次的蒸馏过程,并在第二次蒸馏后,将冷凝流出的酒去头掐尾,只取中间的酒心(Heart) 部分成为威士忌新酒。
二次蒸馏技术方法 用传统小型白酒酿酒设备蒸酒时火烧得太大,将酒糟烧糊了,从而导致酿出来的酒有糊锅味。因操作不当而导致酒醅酸味太重,蒸馏出来的中低度白酒酸味重。生料味重。
1、注意事项:[1] 在加料和反应过程中需经常震摇烧瓶,否则将影响产率。[2] 注意判断初产物是否蒸完。[3] 洗涤初产物时,注意正确判断产物的上下层关系,干燥剂用量合理。
2、)能够在低温下进行的反应,就不要采用过高的温度,温度是引起碳化的最主要罪魁祸首。2)尽量不要采用具有强烈脱水性的浓硫酸,发烟硫酸等作为催化剂,发烟硫酸很容易导致有机物氧化脱水碳化。
3、加料时,在水中加浓硫酸后待冷却至室温,再加正丁醇和溴化钠;溴化钠要研细,且应分批加。反应过程中经常振摇,防止溴化钠结块和使反应物充分接触;严格控制反应温度,保持反应液呈微沸状态;加料时加适量的水稀释浓硫酸。
4、在制备溴丁烷时需要注意的是尾气吸收管既不要完全进入水中,也不要完全暴露在空气中,以保证反应正常进行,防止产生倒吸或尾气的泄露。
5、制备正溴丁烷的实验中,通常使用溴乙烷和丁醇为原料,通过SN2反应生成正溴丁烷。在该反应中,需要将两种有机物混合后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并用乙腈作为溶剂,加热反应数小时。
6、正溴丁烷的制备方法如下:实验原理:卤代烃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
1、-溴丁烷的分子量:13018 正丁醇的物质的量:12*0.81/712 = 0.131 mol NaBr的物质的量:15g/109 = 0.123 mol 可见,正丁醇是过量的。
2、化学方程式如下:NaBr + C4H9Br → C4H9Na + HBr 根据该反应方程式,可以看出1摩尔的溴化钠可以生成1摩尔的1-溴丁烷。
3、CH3CH=CHCH3。( n—C4H9)2O+H2O。注意事项:[1] 在加料和反应过程中需经常震摇烧瓶,否则将影响产率。[2] 注意判断初产物是否蒸完。[3] 洗涤初产物时,注意正确判断产物的上下层关系,干燥剂用量合理。
,看馏出液是否由浑浊变为澄清透明 2,反应瓶中的油层是否消失 3,取一干净的表面皿,收集几滴馏出液,在有光亮的地方观察看有无油珠出现,如无,表示馏出液中已无有机物,蒸馏完成。
原因有很多,具体到不同操作者、操作过程,原因不同。
从上述反应中可知,由于丁醇与溴化钠、浓硫酸共热的主产物为 1-溴丁烷,副产物有溴、丁烯、 和丁醚等。因为溴可溶于水并易溶于醇和醚等有机 溶剂,在制备1-溴丁烷过程中由于有溴产生使得 混合溶液呈红棕色。
-溴丁烷的沸点是100-103度/760mmHg.要收取这种沸程的是常压蒸馏。一般的常压蒸馏需要在10ml以上的体积,否则无法观测到沸程。你的微量制备如果制备量不足,是难以收集所要的沸程。
萃取的过程是用了乙醚的嘛,因为混合溶液中主要是乙醚,沸点很低,因此在蒸馏的时候出来的主要是大量做溶剂的乙醚,这部分是要弃去的。
1、溴丁烷的制备实验现象介绍如下:在此实验过程。随着加热回流的时间变化混合溶液的颜色发生变化。混合溶液的颜色由开始的无色逐渐变为红棕色。随着回流时间的延长混合溶液的颜色又由红棕色逐渐变为无色。
2、使学生学习并掌握以正丁醇、浓 H2SO4 和溴化钠制备 1-溴丁烷的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带有有害气体吸收装置的回流操作;巩固分液漏斗的使用方法以及液体产品干燥、蒸馏的基本操作。
3、实验目的和要求 学习以溴化钠、浓硫酸和正丁醇反应制备正溴丁烷的方法。掌握回流反应及气体吸收装置的安装和使用。实验原理:反应历程:NaBr+H2SO4。n—C4H9OH+HBr。副反应:C4H9OH。2n—C4H9OH。
4、减少副反应:加料时,在水中加浓硫酸后待冷却至室温,再加正丁醇和溴化钠;溴化钠要研细,且应分批加。
5、制备1-溴丁烷通常采用NaBr-H2SO4过去曾用62%的H2SO4(20mL浓硫酸+15mL水),加热回流时有大量的HBr体从冷凝管顶端逸出生成酸雾。如果降低硫酸的浓度,可使逸出的HBr气体大大减少。
6、用于和溴化钠生成氢溴酸与正丁醇反应生成正溴丁烷。溴丁烷属于化学物质,别名正丁基溴,正溴丁烷,无色有香味液体,能溶于醇、醚等有机溶剂。
1、上海有机技术研究所现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四个重点实验室,分别是生物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有机氟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名应用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英文名仍为State Key Laboratory of Applied Organic Chemistry),是国家计委1985年首批筹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3、在国家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相继成立了兰州大学有机化学研究所(1978年)、分析测试中心(1982年)、应用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986年,2003年更名为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4、年后,历任浙江大学副教授、兰州大学教授,应用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1981年任中国首批博士生导师。1994年任浙江大学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兼任兰州大学教授。
5、实验室研究方向:广泛深入开展功能有机分子(指具有重要物理化学及生物学应用价值或性能的有机分子)的化学与功能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6、校内设有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实验室研究方向涵盖了化学科学或分子科学的大部分领域,主要包括:分子反应动态学与结构化学、胶体、界面及多相体系、有机合成化学、理论与计算化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