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布罗意假说作为量子力学的前奏,路易斯·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理论有着特殊的重要性。说明了波长和动量成反比;频率和总能成正比之关系,是路易·德布罗意于1923年在他的博士论文提出的。
可以说,德布罗意假设是物理学和物理学研究史结合的产物,这种结合产生了重大的科学效果。德布罗意对爱因斯坦的光量子概念特别赞赏。1921年,他借用光量子假说,发表了一篇关于黑体辐射的论文。
公元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假说,认为“一切物质”和光一样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根据这一假说,在“一切物质”的范围之内的电子也会具有干涉和衍射(绕射)等波动现象,这被后来的戴维森-革末实验所证实。
德布罗意在1924年提出一个假说,指出波粒二象性不只是光子才有,一切微观粒子,包括电子和质子、中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德布罗意认为,粒子与波具有相同的特性(即在物质世界的量化描述中二者可以被视作是同一的),故假设二者的效能是等同的:mc^2=hv。
1、德布罗意(Louis Victor de Broglie,1892~1989)法国物理学家。1892年8月15日生于下塞纳的迪耶普。出身贵族,父母早逝,从就酷爱读书。中学时代显示出文学才华,在大学里受的是文科教育,1910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学士学位。
2、德布罗意电影公司德布罗意的全名是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他出生于一个有百年历史的贵族家庭。这个贵族家庭在法国历史上赫赫有名,一直为法国国王效力。布罗意早年倾向于文学,18岁获得学士学位。
3、德布罗意是法国贵族的后裔,生于1892年。他善于从历史的观点出发研究自然科学问题,其最杰出的贡献就是在思考光学史的时候提出了物质波的思想。
4、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出生于法国塞纳河畔的迪耶普(Dieppe),是法国一贵族家庭的次子。德布罗意家族自17世纪以来在法国军队、政治、外交方面颇具盛名,数百年来在战场上和外交上为法国各朝国王服务。
德布罗意在光的波粒二相性的启发下,想到了诞生了物质波的思想。在狭义相对论的逻辑启发下,德布罗意提出:波粒二象性不仅适用于光,也适用于物质。
电子的波动性。电子的波动性是指高速运动的电子不可能像经典粒子那样去描述它的运动轨迹和运动状态,因为它在空间的位置和运动速度不可能同时被精确测定。
是一种概率波,也就是说他是物体某时出现在某处的概率。其波长即在同时测量物质质量,位置和速度时固有的不确定性的体现。波长公式:namda=h/(mv)物质波也可以看作一种驻波,本身不能传播,但是可以影响其它波。
德布罗意在1924年提出一个假说,指出波粒二象性不只是光子才有,一切微观粒子,包括电子和质子、中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通过类比:既然光波存在波粒二象性,这一点当时已验证,那么,物质波(如电子束)是否也应该有呢?于是他写了一篇论文,于是德获得了诺贝尔奖~哈哈哈。
德布罗意当然是著名的科学家,在大学物理学上有他的名字。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但是真正让爱因斯坦获诺奖的是他提出的光的波粒二象性。
是 德布罗意 (Louis Victor de Broglie,1892年-1987年),出生于法国塞纳河畔的蒂厄浦,法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192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波动力学的创始人,物质波理论的创立者,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在波理论里,德布罗意不能不说的科学家,他把波粒二象性扩展到了宏观物体。他拿过诺贝尔,当科学院的院士,是当然的著名科学家。
德布罗意的生活,绝不是德布罗意简单介绍的那么简单。他不仅谦虚而且有研究精神。虽然他出生在贵族家庭,但他从来不傲慢。他一直致力于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这不仅丰富了他的生活,也奠定了量子科学在物理学上的基础。
但前提是他有很好的基础,因为推导本身并不简单。当然德布罗意肯定不能和爱因斯坦、狄拉克等人相提并论。尤其是后来没有太大成果了,一直在大学教物理。总体算二流或准一流科学家,有真才实学,无惊世之才。
德布罗意的哥哥是一位著名的射线物理学家。他跟着哥哥参加了布鲁塞尔物理会议,在其影响下,他的志趣转向了自然科学。仅用两年的时间,他就学完了自然科学的基本课程,期间他还兼任了哥哥的实验助手。
1、德布罗意波波长的公式:其中的物理意义:λ表示被求解的物体的波长;c表示光速;v表示物体的速度;m表示物体的质量;h为普朗克常量;p是动量;对于人们周围的宏观物体,波长至少在λ≈10^-20的量级以下。
2、hv=pc,E=pc,p=hv/c是光的能量动量关系。德布罗意波速度又不是光速,不能直接用hv除c。光那个动量是p=hv/c=h/λ=h_bar*k,德布罗意波跟h/λ=h_bar*k形式一样。
3、德布罗意波长公式如下图:其中的物理意义:λ表示被求解的物体的波长;c表示光速;v表示物体的速度;m表示物体的质量;h为普朗克常量;p是动量;对于我们周围的宏观物体,波长至少在λ≈10^-20的量级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