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顺治瓷器,正处于明末清初过渡阶段,胎体厚重细润、洁白坚致,器形朴拙。 釉面以光亮不足的卵青色为多,一些琢器釉面较厚,常使淡色青花模糊不清,并保持明代在器口施酱黄釉的特点。
2、鉴定民窑青花瓷器收藏鉴赏的标准:看工艺在选购民窑青花瓷器时,要从它的工艺、装饰、窑火3个方面来考虑它的价位。
3、早期康熙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与器底釉色不一致,个别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火石红,露胎处能看到一圈细密的旋环痕迹。
4、鉴别清乾隆时期瓷器的真伪大致要从五个方面入手。1:看釉面,乾隆瓷器的釉面大多有橘皮纹,也有的器物,如青花六字款的青料部分卡看到较明显的针眼感。仿品多无橘皮纹,釉面比真品光亮,没有浑厚感。
5、胎壁比雍正青花略厚。中高档瓷釉色白中泛青,气泡细小,釉面光洁莹润,也有一些制作不够成功的作品,釉呈浆白和灰青色。有部分官窑和民窑瓷器圈足上涂抹一层护胎釉,多数呈黑色,也有酱色、褐色等。
6、民窑仿砂底,粗糙,有螺旋纹。 胎釉:细致洁白,瓷化程度好,胎体厚薄匀称,釉汁滋润。 青花:继承康熙白釉,白中闪青,部分仿明代的苏泥勃青,但不是用进口料,而是用人工点染,使之晕散。民窑器发青带灰,足根圆,图案呆板。
青花瓷由于有官窑生产和民窑生产,艺术风格也不完全相同,尤其是民窑生产的中、低等级的民窑青花瓷,其装饰风格更是表现泼辣,大胆奔放。
青花是属于釉下彩的一种装饰,它所采用的材料是以发色稳定的氧化钴(CoO)为着色剂,在瓷的坯胎上进行彩绘装饰,施于透明的釉水(俗称青花釉),再装入窑经13000C摄氏度左右下烧成,呈现青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
在明代早期,即从明洪武、永乐、宣德到明正统、景泰、天顺时期,这是民窑青花瓷发展的孕育时期,从装饰方面上来看构图也较为单调,基本以单线描绘为主。
诚然,此后谈及中国瓷器,大部分人脑海中浮现出来的,是青花瓷,作为“国民瓷器”所彰显出来的文化底蕴也愈发地为人知晓。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中华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清代唐、雍、、乾年间的青花瓷烧造成就更加显著。青花瓷文化价值主要从两点来体现最为明显:青花瓷的美学价值 火中凤凰,俨然是寓意深刻、最富民族特色的中国国画。它把国画与精美的瓷器相结合,其艺术价值显然大为提高。
成化、弘治、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平稳发展的阶段。成化、弘治青花用料采用国产的平等青料,青花色泽蓝中带灰,呈色淡雅柔和。正德时期青花因使用石子青及回青料,青花色泽也呈现多种面貌。
一,釉下彩,主要指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蓝地白花等。明代景德镇青花瓷是釉下彩发展到最高阶段。青花瓷在永乐和宣德时期达到了顶峰,被称为青花时期的黄金时代。
在青花瓷发展的基础上,明代的彩瓷发展也有一个新的飞跃。明代永乐、宣德之后,彩瓷盛行,除了彩料和彩绘技术方面的原因之外,更主要地应归功于白瓷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