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茶修,是借茶修为、以茶养德的自持自修和践行。茶修的首倡者是王琼老师,她是和静茶修学堂创始人,“申时茶”的倡导及践行者,2016年出版茶修教程《泡好一壶中国茶》,2019年出版《茶修》书籍。
2、今晚茶修第一课,修习茶礼。仪说不愿意。我不管。认真选择礼物,包装,请他写了卡片。承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虽未见师,先表诚意。没想到仪进门后落落大方地递了礼物,随即落座,且挺直了腰板。
3、之于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茶文化,“茶修”一词尚可算得上是一个新鲜词汇,但“茶修”行为或理念之实,我们却至少也要从唐代说起啦,也就是说“茶修”一词最多算是个新词汇,但绝对不是个新鲜的事物。
1、泡茶,茶叶用量要适当,不宜过多,也不宜太少。茶叶过多,茶味过浓;茶叶太少,泡出的茶没有味道。泡茶前,不妨先问问宾客的饮茶习惯,再根据客人的口味浓淡习惯冲泡。
2、放置茶壶时壶嘴不能正对他人,否则表示请人赶快离开。斟茶时只斟七分即可,暗寓七分茶三分情之意。俗话说:“茶满欺客”,茶满不便于握杯啜饮。
3、行茶,不能忽视位置、动作、顺序。位置:茶席的主宾各有其位置。每一件茶道具也都有它具体的位置,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最基本的要求是符合人体工程学,这样在做动作的时候才能安全、流畅。
4、在茶事服务行茶中,我们常用的礼节有几点,首先,我们在倒茶的时候,千万不能倒得太满,正所谓茶满欺人。 其次,敬茶的时候应该先给客人,然后再给主人。 另外,在倒茶的时候应该礼让老人。
1、重点部分是:妙玉点评贾母众人喝茶的场景,说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一杯茶是为了细细品味,二杯茶是为了解渴,三杯茶则是像牛马一样咕噜咕噜的大口喝茶了。
2、宝玉说能啊。于是,妙玉就说就算你能用也没有那么多茶给你糟蹋,引出了那句:“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 。”说喝一杯茶是“品”,两杯是“解渴”,三杯是“喂牲口”。
3、意思就是说好茶只能喝第一杯,第二杯就好比是只能解渴的垃圾,第三杯就只能给牛马喝了。这句话出自红楼梦第四十一回。
4、读红楼愿品小盏茶。(妙玉说:一杯为品,两杯就是解渴的蠢物了,三杯就是饮牛饮驴。)论三国请赏后院花。
客人应躬身双手接茶,而不可单手接茶.土族人最忌讳有裂缝或有缺口的茶茶碗上茶.生活在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一般都忌讳高斟冲起泡沫,因为,这样会使他们联想到沙漠,草原上牲口尿尿,认为高斟茶是对他们人格的污辱。
坐在椅子上或凳子上,必须端坐中央,使身体重心居中,双腿膝盖至脚踝并拢,上身挺直,双肩放松,头上顶下颌微敛。女性双手搭放在双腿中间,男性双手可分搭于左右两腿侧上方。
中国茶的礼仪如下,鞠躬礼也在茶艺中是最常见的,是弯曲身体,向尊贵的人表示敬茶,代表了谦虚,恭敬的意思,鞠躬礼分为站式、坐式、柜式三个。
常用的茶艺礼仪有、鞠躬礼、伸掌礼、叩指礼、奉茶礼、寓意礼、迎客礼、送客礼等。
唐代以前唐前饮茶以煎茶汁治病的药饮方式为主,煮出的茶水滋味苦涩,故称茶为“苦茶”。随后,茶逐渐从药用转变为饮料,煮茶时加粟米及调味的作料,煮做粥状,即所胃的“可煮作羹饮”的饮用方式。
今天,生活中的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为礼、以茶清政、以茶修德已成为国人最普遍的习俗,中国茶与茶文化已成为东方文明的象征。现代泡茶方法以泡饮,茶饮料等为主,但少数地区仍保留生吃,煮饮的方式。
还要讲究个酽。这就像现在还有很多北京人喜欢以茶解酒,茶不酽当然影响功效了.中国人喝茶,揉合了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了奇特的茶文化,遍传全球。一壶茶,静雅之处,或自斟自饮,或二三老友意趣盎然。
知止中正、止语止念,泡茶的时候就和茶在一起,制心于茶,与茶无关的事情不做不想,修习止的智慧。行 太极环抱式行茶出汤,在行茶中聚敛心神、修持静定,以行实修,重在践行。
第十四道 三斟石乳 荡气回肠 石乳是元代一种贡茶,三斟石乳就是斟第三道茶,闻第三道茶又与前两次不同,是用口腔来闻,大口,大口地将茶香吸入,再从鼻子徐徐呼出,犹如吸烟一般。
用普洱茶入菜的前提是要选用优质的普洱茶。现在广州的普洱菜式较港台少。在台湾,已经发展出了一系列复杂的普洱料理。如普洱鸡、普洱鱼、普洱贝、普洱蛋、普洱佛跳墙等等。
生茶冲泡过程 ① 准备茶具:新的普洱生茶,选择盖碗冲泡较为适宜。
生茶所冲泡出来的水是青绿色,熟茶冲泡出来才是金红色 (二)依存放方式分类 干仓普洱:指存放于通风、干燥及清洁的仓库,使茶叶自然发酵,陈化10~20年为佳。
一般提到的普洱茶,指的是云南思茅、普洱、西双版纳、临沧等地所产的大叶种茶,经过加工进行后发酵的茶。以年代又区分为古茶、老茶、新茶等。